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承辦的《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報告發布會日前召開,二十余位專家于會上共同探討了風光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和未來路徑。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報告站在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節點,提出了風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識別風、光發電開發的內在優勢與產業新機遇、新業態,為我國未來電力系統的綠色與低碳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與科學建議。
在報告發布環節,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環境學院教授,報告總召集人魯璽介紹了《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的主要內容。報告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國未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將以倍增式發展。在碳中和目標下,2060年我國的風電與光伏裝機量將達到2020年風光總裝機量的十倍以上,且隨著風光發電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發電效率的提升,2060年的風光發電量將達到2020年風光發電量的十三倍以上。預計到2030、2035、2040、2050和2060年,風電和光伏的裝機總量將分別達到所有電源總裝機規模的45%、55%、65%、75%和83%。預計到2030年我國風光總裝機容量有望達到2200-2400吉瓦,2060年達到5496-7662吉瓦。
根據各地區的風光資源稟賦和現有能源裝機特征,報告建議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重點發展陸上風電;盡管華東與南方地區陸上風能資源較弱,但海上風電資源充足,因此應重點發展海上風電;華北與西北地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輻射資源,應著重推動集中式光伏發電的發展;雖然華東、華中和南方地區太陽能輻射資源相對較弱,但考慮到大量的電力供應需求,應基于工業及商業建筑面積,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
該報告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國科學院、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團隊共同完成,編寫過程中組織了以“面向碳中和的風光技術”為主題的系列碳中和技術論壇與學術沙龍活動,100多位專家參與了報告撰寫與審議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當日在發布會上致辭稱,氣候危機的加劇使各國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需求更加迫切。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一直在組織專家系統梳理和研究碳中和領域交叉融合創新的關鍵問題,為推動“雙碳”各項工作開展提供總體架構和基礎支撐。此次發布的報告是《中國碳中和技術路線展望》系列報告的第一份,后續將陸續發布新型電力系統、零碳貨運、零碳工業技術等不同領域的技術路線展望報告。
拓展瀏覽資訊:行業資訊